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心理知识 >关于同性恋的误解与真相
关于同性恋的误解与真相

结合济南伴侣关系与性心理咨询经验,济南心理咨询师介绍:大众对同性恋者的常见误解与真相。


同性恋“非病理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把同性恋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去除。 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鉴定标准中去除。


同性恋的成因是什么? 到底是先天的? 还是后天的?  

以往关于同性恋的研究当中,有大量的材料证实,同性恋是先天的,但是也有同样多的材料证实,同性恋是后天的。先天论者提出同性恋者基因变异、染色体异常或者脑垂体与异性恋者不一样等论点;而后天论者提出诸如幼年被父母当异性抚养、少年时被同性性侵,甚至失恋创伤等观点。

这些观点在本质上都是将同性恋视为一种疾病,或是一种“错误教养”及“创伤经历”的结果。到底同性恋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这是一个难解的谜题。当我们讨论同性恋性倾向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潜意识里仍然把它当作一种疾病。当我们不再讨论同性恋是先天还是后天之时,我们已经距离把同性恋当作普通的一种性倾向走近了一步。


同性恋能“治愈”或“改变”吗? 

“治愈”一词本身便说明我们对同性恋者还是有歧视和偏见的态度。因为是疾病,是不好的、有害的、危险的,所以才会想到去“治疗”它。

如果我们不把同性恋当病去“治疗”,只是当作一种性倾向,它是否会“改变”呢?按照酷儿理论,人的性倾向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而不是僵死不变的状态。酷儿理论向性倾向与性别的二元划分进行挑战。按照这个理论,同性恋可能“流动”为异性恋,当然异性恋也可能“改变”为同性恋。一些同性恋者反对酷儿理论,认为这可能会给那些试图“治疗”同性恋的人提供借口。但是,问题又来了:即使我能自发地改变,你有什么权力强迫我改变呢?

当我们讨论同性恋能否改变的时候,我们不妨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他们改变?是因为他们真的有病吗?还是因为你作为一个异性恋者看不惯别人是同性恋,你觉得很恶心?如果是后者,那只是你自己的价值观在起作用,小心不要让你的价值观伤害到别人。父母无法接受孩子是同性恋者,主要原因之一是:父母对孩子的未来有自己的憧憬,但这个憧憬在得知孩子是同性恋者后落空,会经历一个哀伤的过程。

 

同性恋普遍存在吗? 

从古至今,同性恋从来都不缺少。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是在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有调查显示,同性恋者占人类总人口的3%-6%。其实,无论比例有多少,他们的平等权益都一样重要。少数人的权益更容易被忽视,所以我们要更重视少数人的权益。

 

同性恋分“夫妻”吗? 

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同性恋者无论男同性恋者,还是女同性恋者,一对情侣当中,一定是有一个人扮演男的,有一个人扮演女的。用所谓专业的术语来说,一定是有一个女同性恋的T,和一个女同性恋的P,一个男同性恋的1号和一个男同性恋的0号。 

真的是这样吗?在很多时候是这样的,但这不是绝对的。曾经有一个同性恋女孩,就说过这样的话:“我是遇T则P,遇P则T。”一些男同性恋者也说,他们其实可以既当0又当1。 当我们假想同性恋一定有一个人扮演男人,一个扮演女人的时候,仍然是用异性恋主流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二元划分的思维模式来认识他们,我们忽视了人类性行为选择和人类性倾向的多元性。 

 

同性恋重性轻情,关系更难稳定吗? 

一个关于同性恋的常见谎言是,同性恋者更重视性而非感情,关系非常不稳定,这在男同性恋身上表现得更突出。能观察到的现象貌似是这样的。但是,这可能是被夸大了的“事实”。当一个群体被社会污名化的时候,能够呈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信息,注定都是“负面”的。我咨询过的同性恋者,他们实际上都渴望着一份稳定的长久的感情。但是,同性恋者的感情在歧视排斥同性恋的社会当中,很难保持一段稳定的伴侣关系。因为他们不得不偷偷地恋爱,生怕被别人知道;他们不被许可结婚,爱情不能有“结果”;他们的同居关系得不到法律保障…… 


同性恋者更容易得艾滋病吗?

恰恰相反,女同性恋者间的性行为,是最安全的性行为。男同性恋者间的性行为,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风险虽然比较大,但正确、全程使用可靠的安全套,就可将风险降到最低。所以,准确的说法是:非安全的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祸首,与性倾向无关。所以,不要把同性恋和艾滋病划等号。 

 

同性恋和异性恋有哪些不同?

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唯一的差别,就是他们情感和性欲的指向是同性。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任何差别。他们有高的,有矮的;有胖的,有瘦的;有好人,有坏人;有内向的,有外向的;有性格暴烈的,也有温情脉脉的;有重性的,也有重情的;有富豪,也有贫民……有近视眼,也有高血压,有爱喝酒的,也有爱抽烟的。同性恋者就是普遍人,社会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同性恋者。

 

同性恋越来越多了吗?

近来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随着社会对同性恋的接纳,同性恋者越来越多了。这其实是错误的认识。 

国际学术界关于同性恋有这样的共识:在全世界所有文化中,都有同性恋的存在;无论一个社会如何对待同性恋者,他只是在一小部分人中发生。但是,如果社会对同性恋更加接纳,而不是歧视,便会有更多原本没有察觉自己是同性恋的人认识到自己的性倾向,会有更多一直“在柜中”的同性恋者“出柜”,也就是说,同性恋的“可见度”提高了,会给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同性恋越来越多”的印象。要警惕担心“同性恋越来越多”背后的思想,这很可能仍然是一种同性恋恐惧。比如担心同性恋者多了,人类繁衍后代成为问题。这实在是杞人忧天,异性恋也有许多不要孩子的。

 

恐同、恐跨严重吗?

在中国,对于非异性恋者的漠视、敌视、攻击和各种不公平对待普遍存在。媒体对同性恋者的报道仍然存在污名化、片面化和丑态化;有许多父母不接受孩子的同性恋身份,强迫他们结婚生子,阻止他们性别选择的行为;有些单位因发现员工是同性恋者而对其边缘化或以各种理由开除;在互联网上和生活中,许多异性恋者对于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普遍存在言语攻击、侮辱,甚至施之以暴力;仍然有一些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要“治疗”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以上种种,皆因社会性别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

   

为什么要反对恐同、恐跨?

每个人都拥有基本的人权,人权与生俱来,不可剥夺,不能转让。人权要求我们被平等地对待。尊重人权,尊重差异,这个社会才能更和谐。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遭遇歧视,所以,每个人都应换位思考,被歧视的滋味并不好受。一个健康有爱的文明人应学会接纳他人的不同,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生活,共同反对和声讨社会的不公与歧视。 

有人说:同性恋、跨性别者是少数,怎么可以要求那么多权利?他们不是“要求”过多的权利,而是“取回”跟异性恋平等的应有的公民权。一个开明进步的社会,应该尊重少数人群的权益,而不是因为其少数,而对之漠视、歧视甚至迫害。

 

“异性恋主义”是什么意思?对同性恋有什么样的影响? 

异性恋主义、同性恋恐惧都可以被用来描述对同性恋行为,以及对男女同性恋者的敌意和偏见。现在学术界更多用同性恋恐惧一词描述内化的同性恋恐惧,用以描绘个体对于自己同性恋性倾向的羞耻感、敌意和憎恶。而对于社会文化对同性恋的敌意和偏见,更多使用“异性恋主义”一词。 

异性恋主义被视为一种世界观和价值系统,它赞赏异性恋,假设异性恋是爱和性的唯一适当表现方式,并且贬低所有非异性恋的价值。它就像种族主义(某种种族优越于其他种族)一样无处不在。异性恋主义又分为“文化的异性恋主义”和“心理的异性恋主义”。前者借由“视而不见”和“攻击”间接或直接地贬抑、压迫非异性恋者的生存,并且否定其人权和价值。举例来说,学校教材里对非异性恋关系的刻意忽略、在工作场所的反同志歧视、同志在法律上被剥夺权(例如伴侣关系不被认可)并缺乏保障、军队的“不问、不说”政策等,都使得同性恋不仅不被看见,更变成次等公民;而一旦同性恋者现身,又可能遭遇直接的言语,甚至肢体攻击。至于后者,则是前者在个体身上个别的意见展现,例如民意调查中显示的反对同志任职教师、反对同志婚姻,或直接认为同性恋是罪恶或错误等声浪;它也透过个别行为展现,层出不穷地表现在言语鄙视、肢体伤害,甚至仇恨犯罪里。 

异性恋主义对同性恋的敌意,也强烈地反映在他们对同性恋的负面刻板印象上。这包括对性别不驯的过分强调及贬抑(同时也经由性别社会化的力量,合理化其对于不合乎生理性别的行为表现的谴责,例如“娘娘腔”或“男人婆”等),对非典型行为的简化、谴责,以及个人化归因(“同志都是滥交的”、“同志的感情都不专一,都是速食爱情”),以及和疾病的连接(“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问题”、“同志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等。

异性恋主义通常被定义为一个基于将异性恋看作是唯一可行、优越的生活方式来边缘化非异性恋人群的系统性过程。因此,任何不是“完全的异性恋者”的性倾向都被看作是一种偏离、道德错误并且是不自然的。显然,异性恋主义是建立在不科学的证据或事实上的假设以及观念。为了理解异性恋主义的复杂内涵,我们将这一概念分解成三个独立的结构:异性恋假设、异性恋体制、异性恋特权。

异性恋假设指那些强化着将异性恋性倾向和异性恋关系作为理想规范的自觉无意识的信念和期待。因此,异性恋假设创造了一个只有异性恋关系可见的社会景象;而这一假设会导致善意的个体忽视非异性恋人群的需要和他们面对的现实。比如说,缺乏对性少数群体深入了解的异性恋心理咨询师常做的一个异性恋假设就是每一个来访者都是在一段异性恋关系中或其性倾向都是异性恋的。由于这是一个无意识的信念,就使得咨询师很难考虑到来访者可能是异性恋之外的性倾向,可能咨询时会对来访者造成心理伤害。 

异性恋体制通常定义为社会政策以及机构(如政府、医疗保健体系,以及教育系统)的行动导向:将异性恋生活方式置于其他之上;排除或歧视非异性恋个体及团体;赋予异性恋者特权和好处。异性恋体制是一种“社会控制”,用于保持异性恋者的主导地位。

异性恋特权指基于异性恋者的异性恋性倾向而赋予他们不劳而获的公民权利、社会福利和其他各种利益的现象。举例而言,异性恋特权包括异性恋者可以随意展示与亲密伴侣的照片而不用担心名誉问题,以及可以轻易找到一个与自己同性别的咨询师来做咨询而不用担心咨询师会排斥自己。最后,尽管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是重要的,另一个不太明显但相当有影响力的特权是异性恋者可以感到自己作为社会主流认可的群体的一部分而增加了价值感。这种增加的价值感(即内化的优越感)与内化的恐同是一个同时存在的过程;正如非异性恋个体可能对自我价值抱持消极的看法一样,异性恋个体会内化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所有这两个过程都是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 

异性恋主义对非异性恋人群关系经历和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包括:过高的抑郁和焦虑感、自杀、酗酒和吸毒。这些趋势与同性恋者属于一个被边缘化或少数群体的压力直接相关,也就是研究者所说的“同性恋相关的压力”。同性恋相关的压力是指同性恋者除了体会到作为常人而体验到的所有生活压力外,还会感受到额外的由异性恋主义带来的压力。


网站编辑济南心理医生-济南心理咨询机构

济南于少泉心理咨询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专业从事学生青少年心理咨询、婚姻家庭情感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减压、哀伤辅导、创伤疗愈、焦虑抑郁等心理咨询服务。咨询电话:15318851179

  • 联系电话:15318851179 ,微信号:ysqxlzx

  • 工作时间:9:00-12:00,13:30-17:00

  • 公司地址:济南市历城区东环花园14号楼5单元501室

济南心理咨询师 | 济南心理医生 | 婚姻情感心理咨询 | 青少年心理咨询 | 济南心理减压 | 情绪心理辅导 | 济南心理咨询机构 | 济南心理咨询哪家好
版权所有:济南于少泉心理咨询工作室     鲁ICP备120343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