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心理知识 >关于心理咨询的误解与正见
关于心理咨询的误解与正见

 一、心理咨询是咨访相互协商,不是简单的提建议。

一般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困扰,不知道该怎么办,因而前来寻求心理咨询。但是,心理咨询并不是简单告诉对方该怎么办。
济南心理咨询师在咨询经验中发现,父母最普遍的问题是: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立刻就提供建议,告诉孩子该怎么办。这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孩子接受了太多的建议,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在生活中四处向别人讨主意。父母感到纳闷:我们的孩子怎么就长不大呢?他们不知道,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他们太轻易给孩子提建议,太多给孩子提建议。
心理咨询也不是不提建议,而是少提建议,慎提建议。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条:
1、轻易提建议,会掩盖问题,使问题的本质与根源得不到真正的探索,使来访者对问题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虽然建议可能应付一时,但不能使问题得到真正的处理。
2、如果咨询师太多提建议,不能帮助来访者建立自信,反而可能养成依赖。成熟的咨询师会跟来访者建立关系,跟他一起探索,并且有意识地让来访者自己去发现真相。这时,来访者不仅从中获得领悟,还增强了自信。初出茅庐的咨询师会急于把“真相”或“真理”告诉对方,会提太多的建议。这样的咨询,只是让当事人被动接受,觉得自己不行,很难主动改变。

二、心理咨询是增强来访者的自我功能,不是替来访者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一个最普遍的问题:父母对孩子包办代替。家长把所有的家务都做了,本来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对孩子发展能力有利的事,家长也全部包办代替,只把学习留给孩子,让孩子只做作业。这造成的普遍结果是,孩子成绩好,却没有生活能力,这样的孩子长不大。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不是“替”他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原因如下:
1、心理咨询是一种合作,不是咨询师单干就可以完成。整个咨询过程中,来访者需要自身尝试做出努力,不能指望咨询师替他解决一切问题。
2、只有来访者自己努力去尝试解决问题,才会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人生是一个过程,问题是在一个过程中形成的,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来访者跟咨询师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他成长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候,问题得到了解决;有时候,问题得以减轻;有时候,问题虽然没有解决,但当事人的焦虑程度降低了;有时候,问题似乎还在那里,但当事人长大了,就把问题看小了,就超越了问题。
三、心理咨询是促进来访者独立自主,不是让来访者依赖咨询师。
按照发展心理学观点,人出生之后,需要跟父母建立紧密的依恋关系,才能存活和成长。但是,父母教养孩子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就是慢慢让孩子摆脱对自己的依赖,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个体——不仅在身体上独立行走,在心理、情感、智能、道德、社会适应、精神等方面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但在心理咨询的经验里,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对孩子加以过度保护,对世界有各样的担心,对孩子总是不放心,也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孩子无法长大,强烈依赖父母,并且因为不甘依赖而对父母有各种反叛的情绪和行为。
一个人前来寻求心理咨询,他的内心可能或多或少有依赖的意识或愿望,但这是咨询师需要去处理当事人身上的这种依赖倾向,全力促成他去坚持成长。可惜的是,在心理治疗中,过于依赖方法的治疗,不能真正帮助当事人建立自主,单一诊断与用药的治疗模式,更可能使来访者养成依赖,甚至可能导致当事人终生吃药,也就是终生依赖。
我们必须明确:心理咨询不是培养来访者的依赖,而是支持他变得更加独立。要达到这个目标,咨询师需要做到以下一些方面:
1、咨询师具有成长的意识,在咨询过程中不断鼓励和协助对方成长,小心处理可能造成依赖的情况。
2、咨询师对来访者有信心,帮助他发现和使用生活中的资源,从内心培养一种“我能行”的感觉。
3、咨询师鼓励来访者主动做出尝试,在现实中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主的意识。
对于咨询师来说,他工作的目标不是让求助者永远需要他,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必要的人——即,当事人不再需要他。当来访者觉得心理咨询对他不再必要,心理咨询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这时,来访者跟咨询师的关系就结束了,他回到生活中去,投身于学习、工作,以及各种成长的活动,让自己发展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咨询关系结束了,咨询师与当事人各自保留着一种秘而不宣的温暖感觉。

四、心理咨询是引导来访者反观自身,不是咨询师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
经验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经验里长大。经验是成长的资源,缺乏经验却是症状的根源。在许多类型的心理症状背后,我们发现一种普遍的情况:父母过于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取代孩子的经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经验严重缺乏,不能充分确认自己,只能依赖父母的标准而活。当他们长大成人,离开家庭环境,进入更大的生活环境,问题就开始出现:遇到新的情况,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内心里感到恐慌,严重者会发展出心理症状,在里面躲避起来。
心理咨询师重视经验,相信每一个人的经验都非常重要,但是,任何人的经验都不是标准,不代表真理。在从事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可以跟来访者分享自己的经验,通过经验分享,可以跟当事人建立更亲切、自然的关系,他的经验也可能对当事人具有参考价值,但是,他必须避免把个人经验强加给当事人。心理咨询强调对来访者的尊重,包括对每一位来访者自身经验的独特性的尊重。来访者有权选择用自己的经验和方式去解决问题,咨询师所能做的是跟他一起分析他的选择,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有时候,咨询师会面临一种挑战,来访者会反复问咨询师:“根据你的经验,你会怎么做?”咨询师需要谨慎回应,因为这话里可以反映来访者的一种依赖倾向。他之所以这样问,可能是害怕承担自己做出选择的后果。咨询师可以让来访者意识到这一点,并且鼓励他去做出选择,勇于承担选择的后果。

五、心理咨询是倾听和理解,不是说教。
世界上充斥各样的“道理”,道理也变得越来越不管用了。许多苦口婆心的父母抱怨孩子怎样把他们的话当作耳边风。他们带孩子前来寻求心理咨询,是因为他们以为我们更能讲道理,岂不知道,我们做心理咨询,是要把许多人从“道理”的束缚里解救出来。一味说教,对人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有害处。
从事心理咨询,需要培养这样一个基本态度:不讲道理,少讲道理,慎讲道理。我想到以下几个方面:
1、讲
太多道理,往往出自咨询师内心好为人师的冲动,咨询师需要随时觉察自己,不要被这种冲动所牵制。

2、咨询师不一定比来访者懂得更多的道理。特别涉及他为之长期挣扎的问题,我们与其给他讲道理,不如听他讲道理,从而去更多的了解他,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问题持续的过程,问题导致的结果,以及他处理问题的方式,结果如何等等。
3、如果咨询师只是讲道理给对方听,那叫说教;如果咨询师把道理变成提问,让当事人自己讲出来,那是启发。因此,与其讲一大堆道理,不如提一些问题,引导当事人看到问题背后的资源,看到生活中的可能,树立积极态度,采取主动行动,做出改变。
4、心理咨询有一个神奇的奥秘:不是要求对方听下去,而是帮助对方讲出来。一个人内心积累了许多悲苦的东西,他来寻求一双耳朵,而不是一张嘴巴。当他讲述出来,他受伤的情绪就在经历自然的医治,他对自己,对他人,对事情的理解就在不断更新。因此,好的咨询师多倾听,少说话。在倾听中,咨询师了解了对方的困难,跟对方建立了关系,并且能够做出适当的回应。

六、心理咨询是沟通和领悟,不是判断对错和好坏。
说心理咨询不是判断是非,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咨询师没有原则,没有是非观,在面对是与非的问题是装糊涂,耍滑头。而是说,心理咨询师不要太关注正确与错误,而要注重关系;不要花太多精力去判断是非,而要全力去促进沟通。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1、对于心理咨询来说,辅导是关系的辅导,治疗是关系的治疗。如果咨询师判断太多,会影响跟来访者之间建立关系。如果关系建立不起来,心理咨询就难以进行下去。
2、心理咨询不是道德法庭,而是心灵驿站。要知道,许多来访者的内部本来就有一个森严的道德法庭——这往往源自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的管束与责备,他们的内在自我被塑造成一个严苛的法官,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严厉的评判或苛责,以至于他们的内疚感很强,自我反省过度,对他人看法十分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咨询师过于判断,会强化他们的内疚感,让他们觉得更加受到指责,以至于在太大的压力之下产生逃避、防御,甚至抵抗的反应,这并不利于帮助当事人看到自己的问题和做出改变。因此,好的咨询师会更多接纳和理解当事人,因为他知道,当一个人被接纳,被理解,才会有真正的自我反省,才会主动去做出改变。
3、心理问题总表现为关系的问题,如一个人跟自己的关系不好,不断自我折磨;一个人跟另一个人关系不好,不断彼此折磨。折磨的方式总是一方指责另一方,双方执着于谁是谁非,争论不休。例如,夫妻出现关系问题,前来寻求心理咨询,表面看来,他们想让我给他们做一个谁对谁错的判断。但是,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不仅对他们的关系不利,对我跟他们的关系也不会有利。长期以来,他们纠缠于是非对错,互相贬损,彼此攻击,以至于双方都觉得自己在对方眼中一无是处,婚姻被逼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我不去评判谁是谁非,全力促进他们进行情感的沟通,带动他们走出谁对谁错的循环,恢复受到损伤的关系。在沟通之中,他们觉察到,他们的关系之所以受到损害,正是因为他们长期盯着对方的问题(一定要弄出个谁是谁非来),不顾两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关系损害了,争出个是非曲直来还有什么意义吗?)。

七、心理咨询不是只改变症状,不关注生活。
心理咨询不是只改变症状,不关注生活。症状与生活密切相关,脱离生活去做治疗是不可思议的。症状是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象征,症状的根源基本上是文化因素,即当事人在成长过程中跟环境因素发生互动的那些因素。从事心理咨询,需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包括生活的困难,负面的事件,造成的伤害,及其情绪、情感、思维方式、观念系统、行为模式、生活风格,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家庭生活等等。症状的根扎在生活的土壤里,每一个部分的阻碍都在影响着一个人的生命效能。心理咨询不只是处理表现出来的症状,更是去处理症状背后的各种人生破碎,在那里做深入而细致的修复工作。
人生问题才是症状的根源,处理与症状相关的人生问题,让生命获得全面的成长,
更好的成为自己,这才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质。如果心理咨询与治疗只停留在症状的层面,这往往是捕风捉影。因为,即使采用某种方法处理某一种症状,通过药物抑制了某一种症状,症状又会重复,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因此,只针对症状的治疗,消极的或抑制性的治疗,往往是治表不治里。

有效的心理咨询,是帮助当事人重塑生命,重返生活,可以称之为成长导向、整合模式的治疗。这种治疗用全人的眼光看待人,用系统而深入的方式关怀人。它不是停留在方法的层面上,更不是采用单一的诊断—用药模式,它关顾当事人的生命,处理其人生的各种阻碍因素,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工作,去促成当事人的觉察与成长。成长导向的咨询师或治疗师有明确的成长意识,帮助来访者移去症状的各种遮蔽,发现生活的支持因素和内在的成长资源,包括处理他可能存在的依赖性,激发他追求生命成长的主动性。这样的治疗,需要咨询师花很长时间跟来访者进行沟通,而不是花5-20分钟看一位“病人”。心理门诊式的治疗难以产生深入的治疗效果,也会局限一些本来颇具专业素质的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探索与发展。
成长导向的治疗,不只是方法的治疗,更是生命境界的治疗。咨询师不只安慰,更去面质,引导当事人直面他的生活,对存在的根本方面做出反思与觉察,看自己的人生选择,看这些选择怎样形成了他的生活,看症状给自己造成的遮蔽,让自己从遮蔽里走出来,去发现生命的意义。 

 八、心理咨询是因势利导,不是强加于人。
心理咨询有一个重要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人生不可能完美。追求用某一种极端的方式,试图以此取代一切,这不是心理咨询要去达到的目标,而是心理咨询要去处理的问题。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只是人生诸多助人方式中的一种,它本身也有局限性,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总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心理咨询致力于促成改变,但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拔苗助长。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要给自己留一点空间,给他人留一点空间;让自己在咨询过程中一点点做到,让他人在成长过程中一点点做到。咨询师不要跑到求助者前面,而要常常是跟在求助者后面,在需要的时候推一把,扶一把,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而不能强迫。从事心理咨询,我们也看到,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的强迫,自我变得太弱,以至于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强逼自己完美,言行都讨好别人,生怕被人拒绝,担心受到责备。另一方面,我们在症状里还发现一个本质,就是一种绝对化的情绪与心理。当一个人情绪受到伤害,他心理上会产生不安全感,受到不安全感的驱动,他会在生活中拼命追求绝对或完美,要求得到一个“真理”为保证一切、解决一切。他用“真理”去强迫他人的行为,原来是为了满足他无意识的安全需求。追求“真理”,成了症状。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要建立一个基本态度:我不是真理。这也是一种“非绝对化”或“去绝对化”的态度。咨询师把自己当“真理”,那是一种虚妄的态度。如果咨询师用“真理”的名义去强迫他人,他不是在做医治,而是在制造新的伤害。直面心理咨询的目标,是让人发展出真我,活出内在那个“真的猛士”:既能投身于服务他人,又能真正坚持自己的人。
咨询师有自己的价值观,但也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则叫“同理”,是指咨询师放下自己的价值观,进入对方的体验,不给对方的价值系统造成任何损伤。 
心理咨询还有一个原则,叫“中立”。“中立”不是不管不问,而是一种更为宽阔的关怀与干预。举例:在咨询过程中,一个男性来访者对咨询师说:“我妻子跟我结婚之前,跟前面的男朋友发生过性关系,而我一直都不知道。”咨询师说:“你的妻子为什么欺骗你?”这话不是中立,因为“欺骗”一词会给对方造成误导。咨询师说:“你的妻子只是出于好意才没有告诉你。”这话也不是中立,因为咨询师还不了解情况,就一下子站出来为来访者妻子说话,这会影响咨询关系,也会影响后面的谈话。中立的回应可以让咨询师跟来访者建立适宜的关系,从而引导当事人做客观的陈述。
当然,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个施加影响的过程,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中立,但是,施加影响需要把握火候,强迫的态度总是不适的。

九、心理咨询是专业工作,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
心理咨询不是象跟人聊天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一种专业性的咨询服务工作。它至少涉及这样一些方面:

1、心理咨询是由专门接受心理咨询专业训练的人去做的工作。这些专业工作者,需要有理论方法的训练,需要接受督导,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需要对自我有相当的分析与觉察。心理咨询师的训练,包括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认知行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家庭治疗,沙盘治疗,音乐疗法以及在中国文化背景里产生的整合东西方的疗法和本土资源建立起来的疗法。专业训练的方式有培训班,也有大学的心理学教育。
2、心理咨询是在相关的专业机构里进行。在中国,心理咨询一般在三个背景的专业机构里进行:一是社会背景的心理咨询机构,一是医院背景的心理治疗中心,一是学校背景(主要是大学)里的心理咨询室。
3、心理咨询通过这样一些基本方式进行。面谈:有需求的人前去相关的心理咨询机构跟专业人员谈话。每次谈话在一个小时左右,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只谈一次,而是需要一个系统的谈话,次数大多在五次到数十次之间。电话咨询:电话咨询往往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电话咨询具有即时性等特点。团体咨询:由专业团体咨询师或治疗师带领。
心理咨询也通过其他形式进行,如讲座、团队训练:往往在大学或社会机构、企业里进行;社区康复:由专业人员、专业机构跟社区合作,开展各种增强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职业培训以及症状康复活动。

十、心理咨询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好的。
心理咨询作为一项专业服务,可能成为一个人生活中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援助资源,但这并不是说,你总可以找到。因为,有好的心理咨询,有普通的心理咨询,也有不好的心理咨询。因此,要从心理咨询得到最好的帮助,需要你做出好的选择。好的选择,让你受益匪浅;一般的选择,使你收获不多;不好的选择,甚至可能给你造成损失和伤害。
大体说来,要选择心理咨询,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寻求心理咨询,最关键的是选择咨询师。咨询师有所不同,甚至差别很大。特别是中国现在的情况是,心理咨询师队伍良莠不齐,要谨慎选择。可供选择参考的方面如:
1)接受专业训练不同。有的长,有的短,有的是零散的,有的是系统的。
2)临床经验不同。有人具有丰富的经验,有人的经验则不那么丰富,有人是专职的,也有人是兼职的。
3)专业范畴不同。心理咨询有不同的领域,因为术业有专攻,会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寻求不同的咨询师。
4)生命境界不同。这一点不好说,却很重要。你跟一个咨询师谈话,能够感觉到他的境界。这里需要提醒几种境界不高的情况:有人好为人师,喜欢表现自己;有人喜欢分析他人的问题,满口专有名词;有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处理表面问题;有人名头很大,徒有其表,没有真正的专业能力。
2、接受心理咨询,需要付出适当的代价。

心理咨询是专业的服务,收费是合理的,是为了保证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中国目前的情况是,经济问题成了制约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在社会背景的心理咨询机构里,有许多人是出于对专业的兴趣,出于助人的热忱,投身于心理咨询的行业中来。但是,收费有限,维持生活与机构运作存在困难。因此,人们有理由担心,如此低的待遇,长此以往,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就更难以产生了。
3、寻求心理咨询,需要你突破自身的某些阻碍因素,如:    
1)面子:担心接受心理咨询被周围的人笑话,或者怕在咨询师面前暴露自己的隐私。提醒:心理问题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是追求生命品质的表现。
2)观念:认为有心理问题表现一个人软弱无能,或者有道德品质上的问题,因此许多人宁愿忍着,不敢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提醒:不要等心理问题变得严重时才来寻求心理咨询。
3)对心理咨询的效果有疑虑:产生这种疑虑的原因因人而异,有人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因而有疑虑;有人接受过心理咨询,但没有达到期待的效果,因而有疑虑;有人可能受过骗,不再相信心理咨询。提醒:不管怎样,我都鼓励你去寻找,只是要谨慎选择。例如,不要相信“一次根除”的鬼话,也不要对效果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4)对费用有所顾虑。这里两点需要澄清:如果你有能力支付,尽可能付费,这费用是值得的;如果你没有能力支付,坚持去寻找,有的机构会提供浮动收费的服务,这样的机会虽然不多,但一定有。
5)应付的态度。有人寻求心理咨询,只是为了应付一时,产生一些效果之后,就中断了咨询,例如,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很容易浅尝辄止。提醒:接受心理咨询,对问题做系统而深入的处理是最好的。
6)误解:有人误以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因此顾虑重重。需要特别提醒:心理问题≠精神病。


网站编辑济南心理咨询-济南于少泉心理咨询工作室

济南于少泉心理咨询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专业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婚姻情感心理咨询、子女教育、人际关系、心理减压、职业发展,焦虑、抑郁等方面的心理咨询与辅导。预约电话:15318851179

  • 联系电话:15318851179 ,微信号:ysqxlzx

  • 工作时间:9:00-12:00,13:30-17:00

  • 公司地址:济南市历城区东环花园14号楼5单元501室

济南心理咨询师 | 济南心理医生 | 婚姻情感心理咨询 | 青少年心理咨询 | 济南心理减压 | 情绪心理辅导 | 济南心理咨询机构 | 济南心理咨询哪家好
版权所有:济南于少泉心理咨询工作室     鲁ICP备12034322号-2